编者按:这是一篇个人偶尔写的小随笔,这种类型的文章一般比较冷门,更接近传统的书籍阅读方式,也会略微枯燥一些,和互联网热点也无缘,所以也很难传播开。但是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,这类文章反倒比较经得住时间的考验。热点总是转换很快,人总需要阅读一点不因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东西。

  传统上,看一个地方是否发达,基本是看交通(物流量)、看人气(人流量)、看钱(资金流)。从古到今,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。热闹的地方好发财,好发财的地方,因为会有更多人趋之若鹭,因此会更加热闹。这就是西方教科书里常常提到的财富“马太效应”。

  【混凝土的都市,流水的人来人往】

  尽管大家一直诟病一线城市房价很高,生活压力很大,但是很多人还是宁愿跑到一线城市去发展,因为那里的发展机会多,凭借努力和天赋,也许有出头之日,至少希望大一点,在小地方,父辈的积累和关系人脉,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方向。在一线城市,再不济找一份工作也相对容易一些,工资待遇往往也不会太低。

  无论是创业、经商、当官、做学术、搞文艺体育,在一线城市,哪条路上都挤满了全国各地的精英,随便一家不怎么起眼的公司,里面都是一群的名校生。我在北京,就从来不敢嘚瑟自己有什么才华。说不定挤在地铁里面,对面一个看上去面熟的老头,都是大有来头的人物。

  不信的话,请看下面这两张图片:

  但是不管怎么样,一线城市的容纳能力总是有限的。虽然发展机会多,但是人才竞争也非常激烈。有人进来,也会有人选择离开,越往后,就越难进入,哪怕你才高八斗名校高材生。所谓,混凝土的城市流水的人。

  即使是一线城市之间,广州深圳的有可能去北漂,北京混久的可能南迁,来来往往中,自然有很多充满雄心壮志不甘平庸之辈。

  说实在的,以前在北京挤地铁,看着满地铁车厢里的人群,大多是20-30多岁的年轻人,虽然看上去很多人也挺疲惫,可是总能够感受到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,有时候“被动”听到的各种聊天,AI、大数据、财经金融......等等新潮流的东西,也是随时都有。

  古语云:流水不腐户枢不蠹。这就是流动带来的活力,让这几个一线城市始终站在潮流前沿,引领时尚、科技、观念的变革发展。再通过人员的回流,把这些东西带回三四线的城市,包括乡镇和农村。

  【中国古代的流动】

  中国自秦统一天下以后,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。为了保证帝国的政令畅通,让军队、行政、教育的力量跨越千山万水,覆盖到百郡千县,让商业贸易物资运输四通八达,我们聪慧的祖先,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,做出了非常巨大的努力,也有很多充满智慧的创造——时至今日,我们很多东西仍然是从祖先借鉴而来。

  ——在文化上,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是汉字。汉字跨越了各地口音的局限,也跨越了山川阻隔,甚至跨越了历史的时空,成为连接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纽带。(关于汉字,参见我以前的一篇文章《中国汉字,一头链接历史,一头开创未来》)。

  

古蜀道遗址

  —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中国历朝历代,但凡有为之君,都会修桥架路兴修水利。从开辟蜀道的五丁开山传说,都江堰、郑国渠、灵渠的修建,到后来秦国修建的驰道(马跑的“高速公路”),秦汉延绵过来的驿路驿站,一直到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,以及由此延续一直到明清下来的漕运体系。中国自古以来,就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伟大国家。

  ——对于人员流动,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科举制度。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,打破了政治权力世袭的规则,让中国的行政官员队伍,始终有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。而官员队伍的合理新陈代谢,让整个国家的行政队伍始有文化、有传承,保证国家机器每个环节的良好运行。时至今日的公务员考试,其实也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一个现代演绎版本。

  除了以上几个关键因素,“车同轨 书同文 统一度量衡”等制度的推行,让中国很早就实现了全国“无障碍行走”。像李白这样的书生,都可以行走天下,走到哪里喝到哪里,写到哪里。看李白的诗,就知道他的足迹遍及中原、蜀地、塞外、山东、江南......这些地方。有时候不免好奇,他是怎样和形形色色方言的各地人沟通啊?要知道时至今日,吴侬软语和四川话,差别仍然非常巨大,非普通话无以沟通。想来,李白估计一路上没少拿文字比划。由此也可以看到,在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心目中,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,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宣传口号,更是每个人的认同。

  在每一个兴旺的王朝年代里,财富的流通,物资的流通,人员的流通,底层向上流动的通道,都是通畅的。在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里,总会出现层出不穷的精英人才。——其实并不是因为那个时候生下来了那么多天才,而是那个时代有合理的人才选拔任用体系,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。

  【流动停滞的时代,会出现什么?】

  中国古代并非一直都是盛世。实际上,数得上盛世的日子,其实并不是那么多。如果出现流动停滞的,那样的时代会出现什么?

  如果人才流动出现了停滞,那么官僚队伍就会阶层固化。在明朝后期,经济发达的安徽、江苏、浙江,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好,有钱人家的子弟,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,因此占据了科举考试的极大优势。并且逐渐形成师生门阀体系,及至到了清朝,江南的读书入仕读书人,仍然占据了垄断性的优势。

  如果都是江南地区的平民子弟科举入仕还好一些,这些状元举人,很多都是出自同一家族——我们常常听说的一门三举人、一族八进士等等荣耀。在官本位的体制之下,家族里有人当官,自然会余荫族人,起码会给家族一层厚重的保护。

  有钱人家,有势力家族的子弟纷纷去读书当官,就算是当了清官,其实也变成了整个社会流动性的停滞,因为会形成事实上的官商一体化,变成更加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。更何况,古代很多官员并不清廉——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,就是真实写照。我以前去看苏州园林,得知这些园林,很多都是官员告老还乡以后修建的。总觉得江南以前那么多状元进士,其实也并不都是那么光彩的。

  在皇朝后期,阶层渐渐固化,科举制度虽然还在,但是寒门再难出贵子。于是社会两极分化继续拉大,整个社会又到了农民揭竿而起的边沿,这就是王朝周期律的内在驱动力之一。而我们往往可以看到,到了王朝的晚期,整个官僚队伍,既贪财又无能。——这就是阶层固化带来的朝气耗尽。

漕运是帝国的血脉

  除了人才流动停滞导致的阶层固化。王朝灭亡,还有一个关键的南北运输通道问题,一旦漕运阻隔,北方就很难得到富饶南方地区的钱粮补给支持。明朝末年,李自成几次进攻开封城,最终破城以后,明朝的南北通道就此阻隔,北京城断了后勤补给,单靠本地的出产征税,已经很难维护帝国的统治秩序——养不活那么多军队了,既要边防、又要剿贼、还要守城,处处捉襟见肘,连皇帝都要节衣缩食,整个国家焉能不败?

  一个社会的衰败,总有一些特别明显的征兆——利益集团形成,阶层固化,物流不畅,通道处处受阻,整个社会暮气沉沉。观察一个社会的状况,就像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一样,流动性差就意味着衰败愈加严重。

  【六“流”畅通,中国就会更强大】

  是六流,不是五流,也不是物流,我没有打错字。

  我认为,中国要变得强大,要变成一个活力持久的大国,需要长久建设维护好这几个流:

  ——物流和道路,“想要富先修路”这句话深入人心。修路架桥搞基础建设是中国人的拿手活,不仅古代行,现代也行,不仅在中国行,全宇宙都没有对手。

  ——能源流,现代社会不同于古代社会,整个社会的运转,完全是能源驱动。中国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,发电和电力传输系统,已经做到了世界超一流的水准。以后努力的方向就是低碳绿色能源。

  ——资金流,让金钱方便地在经济流域流动。在支付方面,中国已经一步跨越了国外的信用卡时代,直接迈入了移动支付时代。只是钱财如水,水可载舟亦可覆舟,要特别警惕资金流中的洗钱暗流。

  ——信息流,现代信息社会,需要信息无处不在,触手可得。这一点,中国做得特别厉害,我去过的很多穷乡僻壤,都已经通了宽带和4G。想像5G时代到来,中国信息社会还能够大踏步前进一大步。

  ——水流,这个单独写出来。因为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,严重缺水。南方水相对比较多,需要建立一张调剂余缺的水脉。南水北调是一个伟大的实践,未来还有更多的超级大工程,让中国需要水的地方,都能够有水。

  ——人才的流动。前面说的都是物质、金钱、能量的流动,而人的合理流动,才是一个社会长盛不衰的密码。让有才之士能够实现向上成长,能够创造更多东西。而高房价这种经济毒瘤,恰恰让人才的流动,变得越来越困难。如果以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,都很难留在北京发展,那么以后北京的官吏阶层,只能依靠大量的富二代吗?(有能力买房的,才能够留在北京?)想想明朝末年,整个北京城的官僚体系,再看看美国当今华盛顿与华尔街的“旋转门”利益一体化,期间的教训,不可不察也。